從職場霸凌談心理韌性:預防、辨識、應對與復原

作者:楊惠玲
11 月初,一則勞動部員工因職場霸凌輕生的新聞震驚全台,隨後公務體系連環霸凌事件,如投石入河引發漣漪效應。這些事件揭示職場霸凌的深層問題,它隱藏在言語攻擊、權力壓迫,以及冷暴力中,不僅讓受害者在焦慮、抑鬱、工作效率下降的慢性壓力下,侵蝕個人健康,更損害組織文化,削弱團隊士氣,導致人才流失與信任瓦解。
職場霸凌的形式多樣,常見於言語羞辱、故意忽略、甚至權力濫用以及性別歧視與騷擾。英國政府將職場霸凌定義為「使某人感到恐懼或冒犯的行為」。根據我國職安法,雇主有責任採取措施,防止勞工在工作場所因他人行為遭受不法侵害。然而,法律存在不足以完全防範霸凌,關鍵在於預防、辨識、應對並強化復原力。
遭遇霸凌時,受害者往往陷入自我懷疑,將不合理的對待歸因於自身能力不足。然而,60%的職場霸凌來自職位更高的加害者,反應霸凌的核心往往在於權力不對等,而非個人的過失,因此對抗霸凌有賴營造一個尊重與包容的組織文化。企業應對「不當行為」明確界定,並具體制定處罰機制。通過領導者以身作則,建立開放溝通的環境,讓員工能無懼報復的反應問題。同時,透過定期教育訓練,增能情緒與壓力管理以及員工協助方案(EAPs),提升辨識和應對霸凌的能力,進一步減少潛在的衝突與傷害。
對個人而言,辨識霸凌是應對的第一步。當你感到自己的意見屢次被忽視、工作環境持續帶來壓力,或反覆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,這可能是霸凌的信號。此時應詳細記錄事件的時間、地點、內容以及相關的證據,這不僅為反制行動奠定基礎,也能幫助自己釐清事實,避免過度內化責任。
應對霸凌不一定需要直接衝突,有時候簡短堅定的表達立場即可,例如善用「破唱片法」重覆具體的指出對方行為的不當,並請求改善。此外,尋求支持不可或缺,無論向信任的同事、親友傾訴,還是向組織內部的申訴管道反映,都能幫助受害者走出孤立情境。若內部解決無效,法律途徑與內部調職也是可行的選擇,以遠離有害環境。
職場霸凌造成的痛苦與傷害,是不可承受之重,但心理韌性是面對壓力自我重建的能力。通過接納痛苦、專注當下、重建支持網絡以及持續學習,個人可以逐步走出陰霾中走出,將創傷轉為成長復原力。對組織而言,只有打造真正安全、尊重的職場文化,才能讓工作場所成為員工成長與專業發展的健康空間,而非壓力與創傷的戰場。

 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